会议专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市场供求状况与广告语言

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市场供求的三个发展阶段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商品供应短缺、供不应求,广告的“口号意义”大于“销售意义”,广告诉求及其语言表现比较空泛、单一,一些好的广告语言和公益广告开始萌芽。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主要商品供应丰富、供求比较平衡,广告的“销售意义”得到提升。广告语言的功能诉求多种多样;情感诉求增加;褒眨不一的广告语言文学化倾向出现;一些口语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广告语言深受欢迎,体现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文关怀,大众情怀;公益广告进入发展期。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广告的“销售意义”被空前强调,催生广告诉求及其语言表现中的品牌意识、创新风潮、凸显自我、感觉诉求等,广告语言哲理化倾向出现,公益广告进入提速期。三个阶段包含着销售观念的改变,好的广告是引导市场发展,广告语言有责任引导受众的消费观,社会语言学要注意有引导社会的一面。

广告语言 市场供求 人文关怀 大众情怀 语言表现

於春

中国传媒大学200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国内会议

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627-632

2004-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