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因表达谱芯片在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绝经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与绝经后非POP患者子宫主韧带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POP发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选择2007年1-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手术的绝经后POP患者3例为POP组,同期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除术的绝经后非POP患者3例为对照组。获取两组患者的子宫主韧带组织,进行组织来源确定及形态学观察;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两组子宫主韧带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所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POP组患者子宫主韧带组织中胶原纤维与平滑肌束失去正常的排列,形态紊乱,可见胶原纤维断裂,平滑肌束细碎。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共筛选出179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20个功能未知的基因。107个基因在POP组中表达上调,72个基因在POP组中表达下调。差异基因涉及多种功能蛋白和代谢通路,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最显著(P=0.000)。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证实,COLIAI、DKKI、SFRPI、FZD5、WNTI6b基因在POP组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8±1.40、3.03±0.48、8.13±4.42、5.19±3.50141和12.40±3.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9±0.08、1.20±0.18、0.41±0.51、0.87±0.24和1.40±0.47,P<0.05),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POP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功能蛋白和代谢通路,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拮抗剂DKKI、SFRPI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与POP的发病密切相关。

子宫脱垂 寡核苷酸 基因测序 细胞病理学

戴毓欣 郎景和 朱兰 刘珠凤 潘凌亚 孙大为

国内会议

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年会

广州

中文

141-148

2010-07-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