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浙江雁荡山地貌及其演化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的岩石地层剖面记录展示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演化过程,成为白垩纪破火山天然模型。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所塑造的以流纹岩类为主的火山岩景观地貌具有层状-环带状结构特征,独具特色。第一级剥夷面高程900-1100m,著名的高山湿地-雁湖坐落于此。山顶面以下深谷陡崖环绕,峰丛与孤峰密集,显胜门、观音峰为其代表。第二级剥夷面高程在450-600m,以山麓缓坡、宽谷、方山为特点,裂点以下多叠嶂、柱峰及瀑布深潭。第三级剥夷面高程250-300m,以下环圈状、弧状叠嶂、柱峰突岩等巍然壮观,以规模宏大的观音洞为代表的崩塌型洞穴世所罕见。雁荡山地貌演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区域地质对比和东海海域油气田勘探成果,运用夷平-切割与全球性海侵-海退之间相应演化规律分析,雁荡山第一级剥夷面,即浙江普遍发育的夷平面,旧称“仙霞期”。形成于古新世-始新世末,距今约3000万年前。第二级剥夷面的形成当在中新世后期,浙东、浙中上有玄武岩及河流相、湖沼相沉积夹层覆盖,测年表明距今为590-950万年(个别1300万年)。第三级剥夷面形成及侵蚀切割,推测延续至第四纪初。更新世以后,在风化、崩塌及流水动力作用下,塑造成现在的“雁荡山地貌”。

世界地质公园 流纹岩 火山岩 景观地貌 层状-环带状结构特征 山地貌

陈美君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杭州 311203

国内会议

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209-211

2009-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