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变粘酸酸液体系理论与实践

在碳酸盐岩酸化压裂中,由于储层本身存在微裂缝,以及酸液和岩石反应形成蚓洞,使酸液通过酸蚀孔洞滤失严重,常达不到最佳的改造效果,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独特的化学反应的酸化体系,它的特点是能自动转向,在酸岩反应初始,酸液粘度较低,最初的粘度为15-30mPa.s左右,施工压力低,容易泵送,当它进入产层后,随着反应的进行,pH值升高,酸液粘度增加,最高迭几百mPa.s,起到酸液转向的作用,可控制液体粘度慢慢增加,阻力慢慢变大,使酸液和近井地带岩芯的接触得到控制,让酸液具有深穿透或转向的能力,达到整个产层均匀布酸的目的。而当液体pH值升高到4以上,酸液粘度又降低,自动解出,达到暂堵转向的作用。酸蚀裂缝导能力试验发现变粘酸在大理石表面形成一定刻蚀,裂缝沟槽明显深于目前应用的交联酸和稠化酸。压裂酸化后能形成长距离的裂缝通道,使低渗透储层达到经济的生产能力。它是目前酸化最为有效的控制酸液滤失的手段,对提高酸液效率及作用距离均有较大的改善。现场试验23口井,均取得较好的试验效果。

碳酸盐岩 酸化压裂 酸液粘度

雷群 管保山 周晓群 刘萍 王丽伟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技术研究院

国内会议

200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

成都

中文

1000-1011

2009-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