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碎屑岩中自生伊利石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砂岩骨架颗粒中几乎没有碎屑长石,残余的微量长石(在岩石中的平均含量为0.4%,低于X射线衍射检测限)主要为钾长石,同时具有较低的自生高岭石含量、很低的自生石英含量和同期火山物质含量,以及较高的自生伊利石含量,这表明太原组的自生伊利石主要是在相对高温的深埋藏封闭条件下,通过钾长石溶解反应:钾长石+H++H2→高岭石+硅质+K+和高岭石伊利石化反应:高岭石+K+→伊利石+H++H2O或其加和反应:钾长石+高岭石→硅质+伊利石+H2O形成的,后者通过消耗钾离子而克服钾长石溶解的动力学屏障,是前者的重要驱动反应,并向流体输出氢离子,因此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尤其是在相对深埋藏的成岩过程中与钾长石溶解有关的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太原组的储集空间几乎全为次生孔隙,其形成机制与之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储集空间
黄思静 孙伟 黄培培 佟宏鹏 刘丽红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
国内会议
200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
成都
中文
456-464
2009-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