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413例AIS患者,合并胸腰段后凸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8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Ⅱb2型3例,Ⅱc3型4例,Ⅱd2型1例,Ⅲb型2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术8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评测和分析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 结果:本组患者中双弯8例,三弯2例;胸腰弯/腰弯Cobb角≥45°7例,柔韧性≤70%6例,顶椎旋转度≥Ⅱ度9例;所有患者顶椎偏距均>2 cm。所有患者的融合范围均符合PUMC分型原则。手术前、后平均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1.7°和37.4°,平均矫正率为47.8%;手术前、后平均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5.0°和27.8°,平均矫正率为57.2%;手术前、后平均胸腰段后凸分别为35.5°和4.2°,平均矫正率为88.2%。全部患者随访12~72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 结论: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一般多为双弯或三弯,胸腰弯/腰弯畸形往往比较严重,并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对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应融合胸腰弯/腰弯以防止术后发生失代偿或后凸加重,PUMC分型可有效识别病变类型并指导选择融合范围。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手术治疗 胸腰段后凸 临床应用 病变分型
余可谊 于斌 仉建国 邱贵兴 王以朋 沈建雄 赵宏 翁习生 赵宇 李书纲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骨科,北京 10073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4-79
2009-05-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