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高凝状态指标的检测及抗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 方法:窦性心律患者35例为对照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慢性房颤)45例:随机分入华法林组(26例)和阿斯匹林组(19例)。分别测定P17INR/FIB/APTT,vWF,D-Dimer,t-PA:Ag,PAI-1:Ag等项目. 结果:由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PT/INR/APTT/FIB等常规血凝学指标在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vWF 因子在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2),且有栓塞事件者高于无栓塞事件者(p=0.010).华法林抗凝治疗后D-Dimer,显著下降(p=0.004).房颤患者t-PA:Ag,PAI-1: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栓塞事件无明显相关.华法林抗栓治疗后,t-PA:Ag变化不显著,PAL-1:Ag显著升高(p<0.001).阿斯匹林抗栓治疗组改变不显著. 结论:常规血凝学项目PT/INR/APTT/FIB不能作为评价房颤高凝状态的指标.建议D-Dimer,t-PA:Ag,PAl-1:Ag作为房颤高凝状态的指标,且D-Dimer与预后相关;D-Dimer也是抗凝治疗效果监测的良好指标.
非瓣膜性房颤 高凝状态 D-二聚体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 原激活物抑制物 抗栓治疗 窦性心律
吴俊 许俊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北京 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北京 100044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28-132
2006-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