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电针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便秘症状,心理状态和结肠传输功能

目的:通过对电针刺激足三里与药物治疗相比较,来评价电针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价值,并探讨其可能所包含的机制。 方法:40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被纳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治疗组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试验前后分别记录排便困难症状评分表和抑郁焦虑评分表,行结肠传输试验,并且抽血检测P物质和胃动素的水平。 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排便困难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2)通过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的比较,治疗组72小时钡条残留总量明显减少(P<0.05),其中位于结肠区的钡条明显减少P<0.05),和对照组有同样变化(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病人SDS、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SDS和SAS评分无明显改变。(4)电针治疗后P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胃动素的含量亦明显增加(P<0.05).而经过药物治疗后,胃动素的含量增加(P<0.05),但P物质的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 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可以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排便困难情况和焦虑抑郁状态,加快结肠的传输。这些作用可能与P物质和胃动素的调节相关联.

电针疗法 慢传输型便秘 心理状态 结肠传输功能

彭随风 杨家耀 时昭红 胡伟 吴玉芳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北京

中文

351-355

2010-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