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2个方面初步研究了次生杨桦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50m2占7%,50~100 m2占21%,100~150m2占36%,150~200m2占29%,>200m2占7%。28.6%的林隙呈圆形,71.4%的林隙呈椭圆形。椭圆形林隙中55%为南-北方向,45%为东北-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7~10株山杨、白桦或山槐被伐后形成。在林隙形成初期,灌木幼苗在林隙更新中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加,灌木将逐渐丧失其优势,乔木的优势则逐渐上升。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密度、平均高和平均基径大于非林隙林分。除50~100m2林隙外,乔木幼苗的平均高和平均基径均大于灌木,但都在100~200m2林隙内最大。各大小级林隙内更新的主要乔木中阳性树种占大多数,但优势种各不相同。

采伐林隙 更新特征 次生杨桦林 长白山

宋新章 肖文发 李秀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北京

中文

1058-1063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