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五种有毒有害元素迁移模式探究——以四川盆西边缘山地邛崃为例

本文选择地质构造背景基本一致的四川盆西边缘山地邛崃为例,根据“源—动—汇”模型理论和“控制论”原理,直接着眼于对环境破坏和人类危害最大的五种有毒有害元素(A5、Cd、Hg、Pb、Al),从元素景观地学的角度分析地球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可能迁移态势,探究出五种有毒有害元素分布存在的三种格局(左抛物线模型、右抛物线模型和倒抛物线模型)、两种污染源(大气沉降型和地质风化型)、一个抗污染生态屏障治理带,提出了“地球化学带子理论”。以此为基础,充分阐述了各个模型的实际意义,在黄壤区,As、Cd在700m左右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Hg、Pb则在500m左右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Al元素迁移曲线平缓,不稳定平衡点位于900m;而在紫色土区的Al元素在700m左右存在一个不稳定平衡点,其他四种元素则在700m左右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其结果对在不同海拔带选择相应植物富集体,以植物修复为手段建设抗污染生态屏障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城市森林带和平原绿化带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服务和技术指导。

有毒有害元素 元素迁移模式 控制论 地球化学元素 元素景观地学 污染源

陈文德 彭培好 李贤伟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国内会议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北京

中文

412-420

200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