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不朽
「不朽」一词,本不指「三不朽」式的精神意涵,原指「尸身」的「物性」不朽。先民由「死」而冀「不死」,因而有长生、复活、成仙、不朽、宗法等「不死」之意识与行动方案。周代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兴意识与方案,以「有限性」来完成「无限性」的方案,在此一方案中,并不以摆脱「不死」为重点,而改以重视「精神性」的长久性——此时「不朽」一词便适用于此,著名的「三不朽」在春秋时代鲁襄公廿四年提出时,已具此义。 本文透过对「历史」意识及其古一一今、今一一未来向度之分析,认为「历史之意识」正是一种「不朽意识」,而「历史」也就成为一种「已死者」的「再现」——以第二形式的形态「再现」的场域。在「历史世界」中,已朽者得以「不朽」,「不朽」与「历史」的深度的联系,是以往研究历史意识及历史书写者所未曾注意到的一个重要层面。结论中并对四十年前胡适的一篇<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不朽观>作出一响应的看法。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口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陈寅恪<挽王观堂联>这个前偈,为的是要揭示一种由感情而来的联系中所出现的人的行动,缘于对「生」的联系感情可以延伸到「死」,这种行动以一种「书写文字」的类型出现,它的使用及出现的场合,在于人死后供人吊祭的场所,由祭司念出,给在场的吊祭者听。为的是要表达一个本身的意义:使死者生前事迹种种能经由文字者传向在场者的眼中、耳中、心中,唤起的「记忆」中——初步的「不朽」开始了。但死者已「逝」,因此,这个仪式是「不朽」的开始。为何要让死者「不朽」?因为死者其人已「朽」。
不朽意识 历史书写者 历史意识
李纪祥
台湾佛光大学历史系
国内会议
扬州
中文
158-169
2006-08-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