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蜜蜂的螺旋菌质病研究
螺旋菌质为一群会螺旋状摆动,个体呈现细丝螺旋状的原核生物,可导致螺旋菌质病。1977年美国蜂场首度于病蜂中发现螺旋菌质。尽管蜜蜂螺旋菌质病已发现30年,但是其组织病理及流行病学上尚有不明之处。此研究首先于台湾病蜂上分离得螺旋菌质,命为HB83株,并进行HB83组织病理及HB83致病力的观察。在穿透式显微镜下,HB83呈现细丝螺旋状,宽度0.1~0.2μm,长度2~8μm。工蜂个别接种HB83菌液,发现HB83显著降低工蜂寿命,此作用有浓度依存性。HB83先干工蜂体进行再活化后,其致病力显著地增加。比较不同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发现在植物花上收集的亦有致病力,致病力由弱至强为:FSV(分离自甜橙花),HB227(分离自蜂).As576(得自美国Clark),HB83(分离自蜂)。HB24(分离自蜂),FSCa(分离自山茶花)。研究表明,台湾蜂群中有螺旋菌质病,值得注意。
螺旋菌质病 台湾蜜蜂 组织病理 致病力
何铠光 刘佩珊 苏鸿基
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台湾 台北 东吴大学微生物学系,台湾 台北 台湾大学植物病及微生物学系,台湾 台北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3-7
2007-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