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北方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突变构成

目的:了解中国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hydroxylase,PAH)基因的突变构成。 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结合序列分析检测230例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 结果:①在460个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75种不同的突变基因,总检测率达94.6%(435/460),其中3种突变基因(S251-R252>SfSX89、Y387D和A389G)尚未见到报道。常见的突变基因为:R243Q(21.7%)EX6—96A>GD(10.2%)、R111X(8.3%)、R413P(6.5%)和Y356X(6.1%)。较常见的突变基因为:V399V(4.1%)IVS4-1G>A(3.5%)、IVS7+2T>A(2.2%)和R241C(2.2%)。大部分突变集中在第3、5、6、7、11、和12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区域;②检测出10种多态性位点,突变率高的4个位点IVS3-22C>T(56.7%)、IVSl0+97G>A(75.9%)、Q232Q(89.0%)和V245V(81.9%),提示PAH基因cDNA序列存在人种差异。 结论:中国人PAH基因的突变构成与欧洲人群完全不同,与亚洲其它人群有频率的差异。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基因 基因突变 多态性位点

宋昉 瞿宇晋 杨艳玲 金煜炜 张玉敏 王红 余伍忠

首都儿科研究所学遗传学研究室,北京 101302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 100034 北京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北京 100020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筛查20周年纪念论坛

西安

中文

43-47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