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冀南一次强对流过程的探测资料分析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卫星、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傍晚~30日夜间发生在冀南地区的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河套低涡的相对稳定是造成连续性降雨的主要因素,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冀南上空的风速辐合使得水汽和热量在暴雨区上空汇聚,西来冷空气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辐合切变线的存在,是不断北上的对流云团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条件。⑵造成冀南暴雨的为中尺度强对流云系,强雨区与对流云团对应,雨强大于20mm/h的雨区,云顶亮温普遍低于-70℃,最低可达-80℃;自动站资料显示本次降水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⑶本次暴雨的雷达回波以积云回波和积层混合性回波为主,由加强、发展的块状、带状、片状回波自河南山西一带北上,小的强单体嵌在大片的回波区中,反复影响影响冀南地区,回波强度一般40dBz以下,最强达到60dBz;回波的前沿处是高的回波反射率因子梯度区,强降水与强回波(≥45dBz)相对应。⑷速度场上可更早地得到对流云团将发展加强的信息,不断出现的逆风点,与强度图上的强回波块相对应,局地强降水的出现,均与逆风区、辐合带、气旋性辐合相对应;速度对的出现、发展预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辐合型速度对的出现说明近地层存在着明显的风速辐合,是短时对流天气产生和维持的重要的动力机制。⑸本次过程中≥14km的回波顶对应短时强降水,回波顶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高值区面积越大,降水强度和强降水范围越大;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以下简称VIL)≥25kg/m2时对应出现短时强降水,1h雨强超过20mm,短时暴雨越急剧、范围越大,VIL值越高,高值维持时间也越长;中气旋出现在强对流回波前侧,早于强降水的出现,能够作为强降水的监测预警指标。

强对流天气过程 暴雨 雷达回波 预警指标 中尺度特征 探测资料

宋晓辉 王爱军 田秀霞 王川北 王晶 白樱

河北省邯郸市气象局,邯郸,056001 唐山市丰南区气象局,唐山,063000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373-380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