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本文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新型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系统提供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和热岛效应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造成的。前人对夏季暴雨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秋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低层偏东气流与北京西部山脉的相互作用使得气旋式涡度增加,产生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山脉迎风坡的降水增强。城市热岛形成的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水平温度梯度在迎风坡强迫产生的中尺度垂直切变是对流性局地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吹向迎风坡的风速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正反馈过程,这也是局地降水增强的可能因素。此次秋季过程主要是较强冷空气与较好的湿度配合造成,而夏季强对流过程则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弱冷空气入侵造成。秋季对流比夏季弱,进入深秋后本地主要受较冷气团影响、湿度和热力条件较差是可能原因,深秋与盛夏的对流天气机制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深秋季节 强对流天气 局地暴雨 中尺度分析

魏东 杨波 孙继松

北京市气象台,北京 100089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357-365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