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祁连山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形成机制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围(90~104°E,32~42°N)1960~2004年55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68个典型暴雨天气个例和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重点分析了祁连山区(94~104°E,36~39°N)暴雨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得出祁连山暴雨夜间比白天多而强度大,主要集中在7~8月占87.7”%”,全天暴雨强度60年代最大,日数90年代最多占28.4”%”。祁连山东南部区暴雨出现最多,夜间年均日数为0.25天,全天年均为0.04天,东北部区次之,夜间年均为0.08天;暴雨强度西部最大为72.0毫米,东中部区最小为52.8毫米,2到3站局地性暴雨较多占79”%”。暴雨出现云系有两种:午后青藏高原对流云团发展加强北抬,高原对流云团与外来云团合并加强,概率分别为38.2”%”,61.8”%”。祁连山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移动路径有西、中、东三条路径,概率分别占11.1”%”、38.3”%”和50.6”%”,暴雨主要出现在东南部区湟水谷地和东北部区黑河流域。

祁连山区 暴雨天气 气候特征 形成机制 移动路径 水汽条件

李岩瑛 张强 许霞 丁秀静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20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 甘肃武威 733000;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20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甘肃省气象信息中心, 甘肃兰州 730020 甘肃省科技服务中心, 甘肃兰州 730020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485-499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