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西岸区初春“3次”雷雨落区预报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
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及省台、4个沿海气象台分时预报结论等同步资料,对2008年4月1日、5日、24日渤海西部岸区出现的雷雨、冰雹、短时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为大尺度背景下的独立和非独立性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即cb云团和cb混合云团降水。雷雨天气均发生在渤海西部海岸带,向内陆延伸60-70公里。其中,4月1日20-23时的首次“春雷”天气过程,是典型的高空“西北向急流”型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当日08和20时周边3个探空站资料和14点地面图没有反映,致使数值产品及物理量场层结稳定度特征值也不明显,直至晚间19时雷达、卫星及临近自动站资料才有明显反映,多数台0-12hr雷雨天气Ts值为漏报,”实际”可预报性为1-2hr;5日和24日雷雨天气过程环流背景较明显,且前期渤海偏东风的水汽短期输送及本区域上空层结不稳定的存在,多数台趋势预报基本准确,但由于20-08时各家数值预报结论和实时监测系统资料差异较大,导致雷雨落区及中间过程预报订正误差偏大,与预报技术、主观因素及可预报性有关。初步归纳4-5个新的中尺系统预报因子,通过2009年5-6月10次雷雨预报个例试报,进一步细化本地临近预报的综合指标。
雷雨落区 技术评估 可预报性 中尺系统 预报因子 天气过程
李延江 邵长亮 郭鸿鸣 燕成玉 吴杰
秦皇岛市气象台,秦皇岛 0660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021094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756-766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