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郑州市两次不同背景下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利用NECP资料,根据降水实况分布及各物理量分层平面分布,每隔6小时对特大暴雨中心区所在经、纬向带各物理量场作经、纬向垂直剖面图,结合特大暴雨发生的大环流形势场、触发特大暴雨发生的环境场对2007年8月2日郑州市区短时特大暴雨和2005年7月22日郑州西郊连续性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⑴特大暴雨区出现在低空急流轴的前方,一方面是由于低空急流前方水平辐合较强,另一方面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造成大气静力不稳定加强。低空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有助于中尺度系统和暴雨的发展”1”;局地短时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冷空气侵入使其上空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产生的;⑵辐合线和地形迎风坡对暖湿空气的抬升运动起到动力加强作用,是触发中尺度雨团的根源;⑶连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时,高空的反气旋起主导作用,是特大暴雨发展和维持的依据;局地短时性暴雨发生时,中低空的气旋辐合起主导作用;⑷短时性特大暴雨天气,前期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连续性暴雨天气刚发生时其前期存在较强的不稳定层结,在暴雨连续发生过程中不一定有强不稳定层结;⑸连续性暴雨需要较强的水汽输送带,局地短时性暴雨不要求有明显的水汽输送。

特大暴雨 成因诊断 物理量场 大环流形势场 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宋清芝 乔春贵 谷秀杰

河南省气象台,郑州 450003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969-975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