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06.6.12”黔东南突发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本文采用了NCEP的GRIB格式再分析资料和每小时降水量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6月12日至13日期间黔东南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处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场条件下,中高纬东亚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高原及其以南地区维持一较深厚的高原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1100°E附近,脊线位于200°N附近,黔东南地区处于高原槽前、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之中;来自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偏西气流经中南半岛变成了西南气流,成为形成黔东南地区辐合线的偏南气流的来源,另一支是由南海北部的偏南气流经华南逆时针转为偏东北气流到贵州,两支气流汇合形成辐合线。分析显示: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强降水过程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它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大的中尺度特征。本文利用FY2C提供的TBB(TemperatureofBrightnessBlackbody)的时空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此次过程的开始有几个β中尺度和小尺度的对流云团生成,随后迅速发展,合并成近乎圆形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冷云区的范围和强度都显示了这次对流过程发展的旺盛程度;此中尺度对流云团与MCC非常相似,只是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比美国中部的略小;从流场结构上看具有准正压性,强盛时此中尺度对流系统显示出直立的上升运动特征。此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命史约8小时,且在东移的过程中减弱。对应罗甸和望谟的降水时间和强度,也可看出中尺度对流云团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制造者。

强降水天气 中尺度对流云团 雷达回波 GRIB格式 大尺度背景场 环流形势

吕梅 姚鸣明 邹力 姜勇强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1421-1432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