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7年夏季河套地区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分析

以2007年夏季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对比表明模式对暴雨落区的模拟是成功,然后利用模式输出果对暴雨形成机制在影响天气系统、水汽输送、不稳定层结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都发生中高纬十分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在第一次暴雨过程中,西北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侧的辐合和低层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第二次暴雨过程中,500hPa切变线为其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强烈的抽吸作用为暴雨区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弱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之间形成强烈位势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一次暴雨过程中一直有高通量水汽输入,水汽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股偏南气流合并而成;第二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有台风“帕布”东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与第一次暴雨过程无冷空气作用不同,第二次暴雨过程中由于有弱冷空气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和形成。低层螺旋度正值区与未来12-18h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高层为螺旋度负值区,螺旋度这种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和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

河套地区 区域性暴雨 数值模拟 螺旋度 高低层耦合

周丽峰 李韬

陕西省气象台 陕西省气象遥感中心,西安,710014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2085-2094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