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梅汛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传播的气候特征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1980-2007年江淮流域梅汛期间(6-7月)对流层上层斜压波传播的平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平均的斜压波动同样具有明显的下游发展特征,在其东传过程中组织成局地的波包向下游传播,给所经地区带来天气影响。波动起源于欧亚大陆交界处里海附近,沿着副热带急流带向下游传播,3-5天后传至江淮地区。波动的传播有两条路径:沿亚洲急流的偏西路径以及位于急流北侧西风带中的偏北路径。波列及其组织成的波包沿着这两个通道向下游传播,东传的经度可达115°E及以东地区,为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带来必要的扰动能量。
江淮流域 梅汛期 斜压波包 传播路径 气候特征
梅士龙 管兆勇 周秋林
嘉兴市气象局,浙江嘉兴,31405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嘉兴市气象局,浙江嘉兴,314050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365-2377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