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一次雹暴三维结构的观测分析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MICAPS提供的实况资料(包括用实况资料计算的其它物理量)对2006年7月27日发生在榆林市西北部部分乡镇的一次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的监测和分析。诊断分析表明:当日08:00,大气层结是稳定的,但925hPa湿正压场上生成从东南方向伸入雹区的窄的强对流不稳定舌;雹暴发生前2h,雹区地面邻近上游生成中β尺度能量比高值中心和反映弱冷空气活动的中β尺度能量比低值舌;雹暴的发生也伴随雹区对流层低层大气湿斜压性的增强、边界层温度出现跃升等现象;中尺度纬向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雹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雷达反射率因子分析表明,强冰雹狂风是由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的,超级单体风暴是由中β尺度小钩状回波和由干侵入引发的新生中γ尺度强对流单体在钩状区合并而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具有独特的动力学特征:除了伴随一个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外,对流层低层入流急流持续时间长达50分钟,钩状区近地层出现未曾见过或罕见的(由强下沉气流产生)中β尺度环形辐散区和环形辐散区向外扩展的特征。在0.5°仰角速度场,雹暴区气流经历了由经向辐合、气旋性辐合、气旋性旋转、再到经向辐合的演变过程。

毛乌素沙漠 雹暴天气 雷达回波 连续监测 三维结构

井喜 井宇 李明娟 屠妮妮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陕西 榆林 7190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陕西省气象局, 陕西 西安 710015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2476-2488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