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域气温及降水特征量的变化和物理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河北区域40个测站50年的长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区域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的年、季变化规律及地域性变化特征。对全省11个地市的年降水量进行逐年分档统计,并对降水特征量进行了趋势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内部分代表测站低云出现频率、毛毛雨日数等资料,结合该区域大气气溶胶的观测结果,对其物理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过去50年来,河北区域年平均最低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尤以冬季最低气温升高更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升高1.6℃,平均每10年升高0.4℃,冬季最低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升高3.2℃,平均每十年升高0.8℃,夏季最低气温变幅小些。南北比较,年平均最低气温南部的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北部。从气温日较差统计分析结果看,冬、夏两季从60年代至90年代温差都有明显变小趋势。同一季节不同地区温差变化情况不同,从南部到北部温差变化有减小趋势,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温差变化也有不同,冬季温差变化较大,夏季温差变化较小。小雨出现的日数在冬季有随年代增加的趋势,毛毛雨日数明显减少。初步推测,由于工业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影响了大气的辐射平衡,使得地面夜间最低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趋于变小。气溶胶粒子的增加,使得云凝结核增多,冰核增加,可能导致冷雨过程强化,暖雨过程受到抑制。
河北区域 气温变化 降水特征量 物理成因
郭金平 安月改 段英 吴志会 杨保东
河北省人影办,石家庄,050021 河北省气候中心,石家庄,050021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409-417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