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河口市近五十年的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文对1961-2007年的47年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从196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随着年代的变化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气温由4.8℃升至5.9℃,月平均气温随年代也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冬季升幅明显高于夏季,2000年后,12月低于前40年0.2℃;降水量随年代变化不大,80年代最多为705.3mm,其余年代都很接近,70年代比60年代少8.0mm,80年代比70年代多38.7mm,90年代比80年代少28.6mm,2000年后少16.8mm,月平均降水分布不均,阶段性明显,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其中7月降水最多;从6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作物生育期(5-9月)的积温明显增多,70年代比60年代少30.6℃.d,从8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75.6℃.d,2000年后比90年代增加37.7℃.d;日照时数随着年代的变化,缓慢减少,特别是2001-2007年5-9月平均日照时数全部低于前40年的平均值;无霜期从9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2000年后比90年代多了12天,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另外,通过对气候变化来浅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积温增加,热量增加,粮食作物都能正常成熟,更可贵的是在吉林省气候变干的情况下,本地年平均降水量还略有增加,对农作物发育非常有利,大大减轻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压力;气候变化使粮食品种进一步优化,喜温作物、晚熟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优质水稻、玉米高产作物现已成为本地主要种植作物,粮食品质显著提高。目前,源产于本地的梅河大米以其绿色优质畅销全国各地。低产的大豆、高粱种植面积大大减少。气候变化使得作物低温冷害减轻,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阶段性干旱加重、病虫害增加,使得作物减产。
梅河口市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统计分析 作物产量
任丽梅 王刚 郭丽红
梅河口市气象局,梅河口,135000 前郭县气象局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646-649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