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淮河和江南梅雨期降水异常年际变化的气候背景及比较
基于我国160站1951~2007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ST)资料,将江淮梅雨分成淮河梅雨和江南梅雨,分别对这两部分6、7月降水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淮河和江南梅雨期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淮河梅雨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江南梅雨则显著减少。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对应于淮河梅雨的多雨年,中高纬度表现为明显的双阻型分布;副热带地区高空的西风急流轴略有南移,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异常上升支位于淮河附近;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交汇于淮河流域,导致降水集中在该区域。对应江南梅雨的多雨年,中高纬度也表现出双阻型分布,但位置偏西;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加强西伸;副热带东亚西风急流轴显著加强南移,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异常上升支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异常的增强,使得北方的冷空气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交汇于江南流域,导致降水集中在该区域。进一步针对海温的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白令海附近的海温是影响淮河梅雨的关键区,从前冬开始这一区域的正海温异常往往导致我国夏季淮河梅雨的增加;而对应江南梅雨的正异常,菲律宾附近的海温在同期夏季有显著的正异常,研究还发现该海温异常可能与前冬到前春赤道东印度洋附近的正海温异常有关。
江淮梅雨 年际变化 阻塞高压 海温异常 气候背景
马音 陈文 王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190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9-15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