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合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利用合肥市气象局酸雨监测站1992~2007年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年、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条件、地面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关系;同时,应用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发生率与不同高度输送形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酸雨发生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年平均降水pH值呈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呈增加趋势,尤其是pH值低于4.5的强酸雨在2001年之后出现频率增加显著,与近年来地面SO2浓度的快速增加趋势一致;中度以上强度酸雨出现频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形式,中雨和大雨时最高,毛毛雨时最低;地面污染物浓度,尤其是SO2与降水酸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当地面SO2浓度高于40μg·m-3时酸雨发生率接近90”%”;轨迹分析结果显示,合肥降雨酸度与输送形势关系密切,酸性降水发生率在低层以偏东北方向的轨迹最高,在中空(1500m)以偏东轨迹和西南轨迹最高,在高空(3000m)以偏西南轨迹最高。

酸雨特征 降水pH值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合肥市

邱明燕 石春娥 张浩 张平 周述学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 230031 安徽省大气科学和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 合肥市气象局,合肥 23003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33-44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