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7年11月一次持续大雾过程分析

近年来,华北地区持续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给交通运输及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及NCEP1°×1°资料,从天气背景、温湿特征、层结条件、动力热力学特征等方面,对2007年11月7~13日河北平原一次持续7天的大雾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重点给出大雾的天气成因,希望对预报灾害性天气具有参考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雾是在较为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高层以纬向环流为主,850hPa及以下层气压场较弱,无明显冷暖平流;地面冷高压稳定维持在蒙古国一带,冷空气以扩散形势影响华北地区;地面夜间风速在0~2m/s,充足的水汽及地面辐射冷却作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大气层结是对流稳定的,同时近地面层为逆温结构;近地面层的弱辐合及持续微弱的暖平流十分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对于大雾长时间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大雾多发生在地面辐合线偏向冷空气一侧。本次大雾性质复杂,持续大雾由平流辐射雾—辐射雾—平流雾三个阶段构成,不同阶段大雾逆温强度及湿层厚度有所不同。当大雾发生时地面存在辐合线,大雾落区多在地面辐合线偏向冷空气一侧。

持续大雾过程 天气背景 温湿特征 层结条件 动力热力学 地面辐射

侯瑞钦 李江波 赵玉广

河北省气象台,石家庄,050021

国内会议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杭州

中文

324-334

200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