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典和觀念——清代禮學考證方法舉例及其局限
清儒囿於周公制礼的传说,对礼典性质的认识缺乏观念史的反思。诠释方法上,清末廖平经学今、古文分野的理论预设,影响了学者对《王制》性质的判断。清中期刘文淇“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的目的在於辟清《左传》与《公羊》的学术分野,诠释礼意带有偏向。比较而言,清中期以降具备史学规模的通礼着作却是清儒考礼的可贵尝试,是清初宏大学风的流衍。秦蕙田《五礼通考》备辑历代制度,追摩宋儒,力求於沿革中明义理。但缺少史家断制,诠释略欠精审,影响了发明经义的意图。清儒声稻其礼学考据有思想建构的目的,但方法上仍然乞灵於字义训诂,不够思辨和广大,最终无法上升到本体论层面。
清代學術 《王制》 清儒考礼 周公制礼
顧遷
南京大學文學院
国内会议
“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
北京
中文
635-645
200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