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憂”“外患”中法家思想的演生——以晉國、鄭國為中心
法家思想作为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与其他诸子学说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在於法家学说的建立,不是从一部理论性着作开始的,而是直接始於政治实践的。所以,欲了解法家思想的起源及早期演生情况,必须在政治实践和相应的观念中去探寻.具体地说,这些正是在春秋时期实际的执政者中逐渐演生出来的。晋国和郑国是饱受“内忧”和“外患”的典型代表,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得两国都是冈存冈变的先锋派。郑国虽在战国初期为韩所灭,政治上法家式的变革和实践没有得以延续,但子产却是春秋时期在法家学说理论上最有建树的先驱。与此不同,晋国最终在多门内斗中分为三晋,在这个背景下最终胜出的韩赵魏三国,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动力之源,与後来法家直接具有实践上的连续性。所以,我们以两国为中心,从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发展中,在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的进程裹,探寻出法家思想的演生情况。在春秋时期,无论是诸侯国还是卿族之间,都由於相对均势的格局导致了整体局势上的相对稳定。各诸侯国(各卿族)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使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一步步发展。这是早期法家长期缓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的日益增长的“内忧”和“外患”压力,又保证和促进了这些改革理性化和效率导向的基调。这种改革,客观上正提供了具有政治理性主义的法家思想诞生的沃土。法家思想也正是在春秋时期的“内忧”和“外患”中逐渐演生出来的。
法家思想 政治平衡体 效率导向 春秋时期
侯磊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国内会议
“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
北京
中文
66-76
200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