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高速公路岩质边坡植被恢复初期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京承高速公路三期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为依托,探讨了草豆模式(以草本为丰豆科为辅)和灌草模式(以灌木为主以草为辅)两种植物配置模式在植被防护初期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灌草模式初期形成的群落坡面覆盖度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复层特征日渐明显,而草豆模式前期增加迅速,在播种3个月出现峰值后,覆盖度出现了下降;在高度变化上,草豆模式中的禾草增长快于豆科植物,且在播种3个月后达到峰值,其对豆科生长产生一定影响,而灌草模式中播种前2个月各类植物高度逐步增加,随后野菊花的高度生长迅速增加,群落中的其他植物受到抑制,群落中的植物平均高度人小顺序依次为:野菊花>紫穗槐>豆科植物>禾草>胡枝子:在出苗后2个月后的7、8月份,野生杂草竞争优势日益明显,灌草模式群落中杂草种类大于草豆模式群落,杂草入侵有利于初期的边坡防护效果,两种植物配置模式在边坡防护中初期的恢复效果差异明显。

高速公路 岩质边坡 植被恢复 植物配置模式

乔领新 宋桂龙 韩烈保 孟强 王英宇

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北京,100083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5 北京京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北京,102600

国内会议

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07-211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