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细胞生产的指导原则和技术
2006年实现了体细胞直接再编程为多潜能细胞,此时Takahashi和Yamanaka已经通过选择一组转录因子的异位表达方法将成年小鼠纤维母细胞转变为iPSCs。后来出台优化这一技术的报告,用一组严格实验证明iPSCs的确与ESCs有高度的相似性。2007年获得人的直接再编程细胞,这为再生医学领域提供无可估量的贡献。虽然建立iPSC株从概念和技术来说是简单的,但是直接重编程过程是缓慢的,并有大量未知事件以及产生的iPSC效率很低。为了能获得iPSCs本文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用于重编程细胞的因子选择;(2)用于转运这些因子的方法;(3)靶细胞类型的选择;(4)因子表达的参数,如时间和水平;(5)用于驱动iPSCs的培养条件;(6)鉴定;(7)重编程细胞的特点。
体细胞再编程 iPS细胞生产 再生医学 转录因子 靶细胞类型 指导原则
陈晓琳 姜志明 王守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2 沈阳军区总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
福州
中文
105-110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