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脑缺血后血清NSE和S-100含量变化与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兔脑缺血后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信号、大小变化与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血清含量变化,探讨血清NSE和S-100诊断脑梗死及监测脑梗死动态变化的可行性。 方法:将制作成功的兔MCAO模型30只,分为1~6组,即缺血1h、3h、6h、12h、24h、48h组,每组5只。另取5只动物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进行MPI弥散成像,测量ADC值、rADC值和异常信号区的相对面积,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的NSE和S-100含量。 结果:血清中NSE和S-100蛋白含量兔脑缺血6h后显著升高,至缺血24h达到高峰,48h后下降;DWI缺血1h显示明显的高信号并伴有ADC值的下降,在不同的缺血时间点,各组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缺血6h时ADC值最低,以后逐渐升高,48h恢复至略高于1h时水平。 结论:NSE与S-100蛋白含量随着DWI高信号面积增大而增高,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血清中NSE和S100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发生于缺血6h后,明显迟于磁共振弥散成像的信号变化。因此NSE与S-100蛋白血清学检测可以作为脑梗死动态变化的一项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脑梗死 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蛋白 含量变化 血清学检测 磁共振弥散成像 动态监测

隋庆兰 陈莉 刘松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266003

国内会议

第六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八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十六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143-146

2009-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