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64层CT扫描观察国人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

目的:探究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在CT三维表面重建上的表现,为临床三叉神经周围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头颅64层CT扫描后三维表面重建,观测了92例,184侧(男124侧,女60侧)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均值分别为,右侧: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4: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下孔、颏孔左右两侧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953>0.05;P=0.418>0.05),眶上孔左右两侧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三维表面重建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而使用活体影像资料进行解剖学研究更具有优势。

多层螺旋CT扫描 三维表面重建 眶上孔 眶下孔 颏孔 位置关系

沈云霞 何书 何玉泉 崔海燕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26001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统计教研组 226001

国内会议

第六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八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十六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160-163

2009-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