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生態棲地評估標準之研究
为营造良好之亲水环境,创造人与自然溪流和谐共存之意象,河溪生态之保育或复育为重要工作项目之一。在上游集水区,无论是进行河溪生态之保育、复育工作或者是整治河溪避免发生洪水、土石流等灾害,整治工作前後都应进行野溪生态栖地之评估调查,了解野溪之生态背景资料与整治後对於生态复育之成效。 溪流生态栖地之评估方式繁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学者(例如:水利、生态及地理学者),在进行栖地分类与生态栖地评估时,所使用之指标往往不尽相同,看法不一,且大部分是定性之描述,少定量之指标,导致现地之工程人员难以进行调查,若相关之指标付之阙如,在设计时,更难以进行所谓之生态栖地营造或是亲水环境营造。本研究以人为破坏相对较下游河溪少、生态复育潜力相对丰富之上游野溪作为研究对象,在蒐集相关文献後,选择工程人员较易使用、物理性量化指标相对较多一由澳洲维多利亚省所发展之溪流状况指数(Index of StreamCondition,ISC)评估模式,本研究将针对台湾10处经整治後之野溪进行评估,探讨ISC评估模式应用於台湾上游河川生态栖地之适宜性,提出修正建议,提供未来建立台湾本土溪流状况指数评估模式之参考。 本研究由溪流鱼类调查之文献资料以及本研究现地调查之结果综合评估,将指标鱼类鱼种种类数目、发现数量(密度”%”)以及体长差异加入水生物次指数之评分项目中,并统合整理各研究区域所发现之指标鱼类之鱼种、数量、体长资料,作为评分项目比率分级之依据。另外本研究蒐集溪流鱼类栖地之物理栖地条件(水深、宽度、长度)、化学水质条件(pH值、电导度、水温),以及栖地水流流速资料,与指标鱼类各项性质(最大体长、平均体长、体长差异及密度”%”)以单因数变异数分析找出对於指标鱼类影响显着之因数,结果显示物理栖地因数中之水深对於各项指标鱼类性质最为显着。
河溪生态保育 生态栖地 评估模式 指标鱼类性质
翁慕涵 黃宏斌 林極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91-399
2008-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