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竹材腐朽过程显微观察研究

本文以我国重要经济竹种毛竹(Phyllostachysp ubescens)为试验材科,采用白腐菌种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L.ex Fr.)Quel)和褐腐菌种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Pers.ex Fr.)Murr.)对6年生毛竹材进行侵腐,通过观察腐朽菌侵腐过程中显微结构,探讨竹材腐朽途径和机理。研究发现竹材侵腐途径一般规律:菌丝首先进入后生木质部导管,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逐渐向竹材内部蔓延;而后由导管壁上的纹孔和空隙蔓延至初生木质部的筛管、旁管和包围导管的薄壁细胞等部位;随后,在维管束中菌丝沿着内外方纤维股和纤维鞘之间的薄壁细胞扩散至基本薄壁细胞中。当菌丝进入薄壁细胞系统后,借助细胞壁上的横向纹孔和细胞间隙向相邻细胞蔓延,同时,菌丝也沿着细胞横壁上的纹孔向轴向相邻细胞蔓延:菌丝通过横向和轴向蔓延,使得壁上孔穴的个数不断增多,细胞壁逐渐被降解而变薄。纤维鞘中的纤维细胞较竹材其他组织耐腐,随着薄壁细胞壁逐渐被腐朽菌侵腐崩溃,与薄壁细胞相邻的纤维细胞也逐渐被菌丝穿透并向纤维鞘内蔓延,经腐朽菌分泌胞外酶降解使纤维细胞壁变薄。

毛竹材 腐朽过程 显微结构 机理分析 侵腐途径

任海青 徐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北京市朝阳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北京 100124

国内会议

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78-90

2010-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