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先期处置
论文以应星的“气场”理论为研究前提。论文认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可以分成先期处置和事件处置两种,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重点应该是先期处置阶段。群体性事件分阶段的先期处置策略和手段: (1)介入与触发因素管理。这一阶段的先期处置手段主要是对触发因素进行管理。对触发因素进行管理重点是抓两项工作:抓苗头和抓惯例;(2)信息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这一阶段是传言和谣言酝酿、发酵和传播阶段,也是人们形成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归因的共识和事件人员动员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必须进行信息应急管理,以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3)对话与现场处置。这一阶段是群体性事件先期处置的最后阶段,也是群体性事件发展进程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的先期处置是对话与现场处置;(4)回访。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强的反复性,即聚集群体已被劝解撤离,但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并未因此消失,人们很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重新聚集。因此,当聚集群体撤离后,先期处置就进入回访阶段。以上所述的先期处置的阶段划分是相对的,在实际状况中有可能两阶段合而为一,也就是事件进程阶段性不明晰。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在阶段性还是存在的,其先期处置的策略和手段也是能够对应的。
群体性事件 应急管理 事件处置重点 先期处置策略 气场理论
唐正繁
贵州行政学院政治学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012-1016
2010-06-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