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水土保持的途径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危害严重、贫困人口面大,威胁着长江、珠江水系的防洪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因此,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桂、黔、滇等岩溶石漠化防治区被划分为限制开发区域,同时将“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列入11个国家“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中,即“通过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改变耕作制度、建设农村沼气、易地扶贫等措施,加大石漠化地区治理力度”。2007年正式启动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从岩溶石漠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岩溶(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演变相伴相随,人为活动是重要的驱动力。本文就我国西南岩溶区的基本生态环境背景,分析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水土保持的途径,为西南岩溶石山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西南岩溶区 水土流失 保持途径 综合治理 石漠化演变

曹建华 袁道先 蒋忠诚 裴建国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全国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交流研讨会

乌鲁木齐

中文

77-86

2007-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