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白附片对正常和肾阳虚证大鼠毒性反应差异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临床、科研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证”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概括。根据《黄帝内经》“有故无娟”的中药毒性理论,用药只要对证,药物毒性自然减低。这反映了中医强调药物毒性具有相对性和必须结合证候来评价中药毒性的理念。因此,以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辨证理论为指导,选用恰当的中医病证动物模型评价中药的毒性,才能得到能够真正准确反映中药毒性的结果,才能为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合代谢组学方法探讨白附片对正常和对证模型大鼠毒性反应的差异,为基于中医证候理论评价中药毒性提供客观依据,为深入分析证候与中药毒性关系提供方法学探索。
代谢组学 白附片 毒性反应 肾阳虚证 辨证论治 中医证候
谭勇 吕诚 吕永恒 李小冰 许国旺 吕爱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天津市南开区理疗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700 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39-444
2009-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