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药与人体生态环境共存关系

异位性皮肤炎的发生,多半与遗传有关,好发于有过敏体质的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身上,常并发过敏性鼻炎、打喷嚏、咳嗽、气喘、过敏性结膜炎、眼睛发痒等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发痒难耐而不断的搔抓,造成皮肤出现红疹、变厚与变粗糙的现象。 预防异位性皮肤炎的发作,在炎热的夏天里尽量于流汗后赶快冲澡或拭去。衣物的穿著则以宽松舒适、柔软的密棉质为佳。沐浴时不要用太热的水、碱性肥皂或药皂。避免抓痒以免造成细菌、病毒或霉菌的感染,致使皮肤炎更难处理。 饮食方面,如牛奶、蛋、小麦、带壳海鲜、花生(油)、大豆、草莓、西红柿等食物,则会使某些具有异位性体质的病人病情加重,应尽量避免为宜。 中医认为异位性皮肤炎的病理机制为脾虚胃热,发病原因,主要来自先天胎毒遗热(母体怀孕期饮食不当),或后天喂养失调。治疗上,在急性期常使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方药。如导赤散、消风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来改善症状。

异位性皮肤炎 过敏体质 病理机制 消风散 龙胆泻肝汤

曾纽朗 吴振明 黄国治

台湾自然疗法学会理事长 富贵生物科技研究室召集人 海世界环保研发中心研究员

国内会议

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

北京

中文

613-615

2009-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