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旋沟藻(Cochlodinium)赤潮种类分类辩异
旋沟藻属(Cochlodinium Schutt) 1896年由Schiitt建立并收入了Schntt 1895年的裸甲藻( Gymnodinium)部分。其模式种为C. strangulatum (Schiitt) Schiitt。本属现已有40余种之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中并形成赤潮,造成渔业损害。其中以韩国及日本受损最重,发生的频次也多。旋沟藻自建立以来报告的种类已达40多种,至2007年日本学者Iwataki等还报告本属的一个新种;黄褐旋沟藻(C. fulvescerrs Iwataki, Kawami & Matsuoka)。旋沟藻属多数种类营混合营养,只有少数种类是单营光合自养的,但所报告的形成赤潮的都是多环旋沟藻,特别是韩国的本属赤潮。双胞旋沟藻较之多环旋沟藻有多方面的差异,其最显著的区别是本种的群体往往是由两个细胞组成,而后者的群体细胞可达16个;此外前者的细胞无眼点(eye spot ),后者则有一锥状的眼点;细胞横沟(cingulum )在前者绕行约1.5环,而后者则在两圈至上;前者的纵沟(sulcus)很深,后者则很浅;前者的细胞核球形中位,而后者的则是前位;前者的载色体网状,后者的载色体是棒状……等等。至此,本文确认目前在我国南海的珠海及深圳的深圳湾的旋沟藻应为双胞旋沟藻而非多环旋沟藻。
旋沟藻属 分类学 赤潮种类
齐雨藻 欧林坚 李扬 吕颂辉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广州 510632 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广州 510632
国内会议
珠海
中文
32
2009-1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