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双壳贝类的应用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物种鉴定的一门新兴技术,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理是利用一段短DNA标准序列(对动物而言一般为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COI)来实现物种鉴定。它的两大主要目的是鉴定已知种和发现新种。DNA条形码相对于传统生物鉴定的优势在于可以揭示隐存种,鉴定缺少形态数据或形态不易区分的种类,为物种鉴定提供简单有效的工具。目前DNA条形码已经成功地在一些较大的动物类群中得到了验证,如:鸟类、鱼类、蜘蛛等,而且正应用于更多的生物类群。本研究探讨了条形码标准基因的COI序列应用于中国沿海缀锦蛤亚科贝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获得了该亚科5属11种贝类51个个体的43个单倍型序列。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表明颠换未出现饱和现象,而转换在序列分化达到10%至15%时即到达饱和。遗传距离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单倍型hap33由杂交引起。排除此单倍型,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到2.02%之间,平均为0.46%,属内不同种个体间遗传距离在17.21%到32.24%之间,平均为24.96%,存在条形码间隙:11种缀锦蛤亚科贝类在系统发生树上都形成了相互独立的进化枝。结果表明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将研究涉及的98%的缀锦蛤亚科贝类鉴定到种的水平,因此,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缀锦蛤亚科贝类进行有效地分类鉴定。

缀锦蛤亚科 贻贝科 双单亲遗传 DNA条形码技术 COI序列

李琪 陈军 刘君 孔令锋 郑小东 于瑞海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国内会议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

南昌

中文

97

2009-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