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心理社会因素对慢性下腰背痛康复的影响

慢性下腰痛(CLBP)是指腰、腰骼、骸骼、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可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腰痛的经历,作为骨科及康复科常见疾病之一,在美国下腰痛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腰痛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体质因素、躯体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因此,仅仅针对躯体因素的经典治疗方法常常不能阻止腰痛朝慢性化方向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对腰痛发病及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欧美,心理学检查常被作为腰稚功能检查的一个组成部分。LBP与其本人个性特征方面有诸多关系。一般认为,工作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与LBP有关。研究证实,工作单调、工作时间长,注意力高度集中及责任性重大,担心工作发生差错等因素都可能与LBP的发生有关。本文介绍了腰背痛的心理学症状特点,分析了心理社会因素与腰背痛的相互关系,就心理社会因素干预的可能作用机制和腰背痛的护理情况做一介绍,腰痛缺乏特定的针对治疗。缓解疼痛、早期腰部功能重建、预防复发和慢性致残、改善疼痛行为和应付能力是腰痛康复的主要策略目标。在腰痛的护理理上,同样重视心理和躯体成分,尤其在一些慢性腰痛的处理中,劝告患者限制活动,在治疗和评估过程中过分的注意疼痛,劝告用助行器和腰围,过多注意姿势等,都可以引起恐惧、逃避、痛苦以及医源性功能障碍,相信由于心理学对腰痛治疗及护理的介入,必将为NLBP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带来一个新的思路。

慢性下腰背痛 心理社会因素 康复治疗

任慧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运动科,合肥,2300622

国内会议

安徽省运动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267-271

2009-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