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新进展

自1956年Liebow等首次描述此瘤并命名为“肺硬化性血管瘤”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起源、性质及命名一直争论不已。国内曾先后称之为“炎性假瘤”、“肺腺瘤”等。七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对其“血管来源”提出质疑,遂称之为“所谓的肺硬化性血管瘤”(So-called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lung,SHL) (Hi11,1972)。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电镜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此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细胞起源及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断手段等,均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结合近期文献及在会诊中遇到的一些不寻常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了此瘤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命名及归类等问题。

肺硬化性血管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组织形态 鉴别诊断

李维华

解放军总医院

国内会议

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

北京

中文

509-512

2007-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