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风险管理毒理学技术进展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作为化学品管理的必要前提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并在技术上不断取得进展。我国作为化学品贸易大国,为顺应国际上对化学品风险管理的要求,近几年开始对化学品毒性测试技术越来越重视。本文综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化学品管理法规对毒理学技术的需求,以及国际化学药品管理中毒理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进展。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化学品管理法规,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与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制度(REACH),均要求提供化学物质的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信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的《化学品测试指南》是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规范其毒理学试验方法的标准和依据。国际社会对化学品风险管理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化学品管理中的毒理学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实验动物“3R原则”(减少、替代、优化》的提出和发展,体外毒理学技术发展并通过验证,进而被OECD接受作为新的“化学品测试指南文件”,代替了一些原有的指南文件。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QSAR)作为非实验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品毒性预测,并可对10%~20%的新化学物质进行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的毒性预测。同时,以快速高通量的组学技术为代表的毒理学测试新技术也在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毒理学检测正在化学品贸易与管理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我国化学品管理与毒理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全现有的化学品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符合OECD相关规定的国际认可的化学品毒理与生态毒理学GLP实验室,实现实验数据的互认与共享,研究与开发毒理学测试与评价新技术,是我国化学品风险管理中对毒理学研究提出的挑战。
化学品 毒理学 风险管理 毒性测试
陈会明 宋乃宁
国家质检总局化学品安全研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23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1-8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