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功能磁共振的影响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兼备认知障碍与病理影像学改变,是研究轻度认知障碍的良好切入点。目前没有从认知功能的神经影像学角度来探讨针刺作用机理及疗效的客观化标准,功能磁共振可以为此提供客观的可视化标准。 目的:观察针刺前后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的脑功能磁共振变化,探索针刺干预轻度认知障碍的作用机理和疗效的客观化标准。 方法:以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为研究对象,以功能磁共振为研究手段,参考临床实际情况,长时程针刺干预,通过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变化。 结果:针刺前听觉任务激活的脑区包括颞叶的颞上回(BA22)、颞中回(BA21)、颞极区(BA38);额叶的体感皮层(BA1)和前运动皮层(BA6),针刺后激活的脑区包括颞叶的颞上回(BA22);额叶的额眶叶(BA11)、额极区(BA10)、额叶被盖。被激活脑区明显少于针刺前被激活区。 结论:LACI相关的脑功能区涉及到额、颞叶,表现为执行听觉任务时颞叶皮质激活增多,前额叶皮质未激活;长时程针刺后颞叶皮质激活减少,前额叶皮质激活。fMRI可以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疗效判断以及针刺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可视化依据。长时程针刺可以作为LACI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能够减少被激活脑区,提高任务刺激加工效率。
认知障碍 功能磁共振 脑白质疏松症 神经影像学 针刺作用
侯小兵 张允岭 刘明 周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2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99-103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