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毒素对亚太地区饲料业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作者综述了1992年至2007年中国和亚太地区的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中六种主要霉菌毒素的检出水平和分布特点,分析了危害我国饲料安全、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主要霉菌毒素以及控制策略,得出如下结论: 1.由于霉菌的生长受温度和湿度影响,不同霉菌毒素的发生概率和污染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中国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中超标率和检出水平最高的霉菌毒素是镰刀属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田间型毒素)。过去一直重视的黄曲霉毒素(仓储型毒素)超标率和检出水平均比较低。而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率和检出水平较高,而镰刀菌属毒素的超标率和检出水平则比较低。 2.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往往同时存在。由于不同毒素问具有协同作用,这将加剧毒素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和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霉菌毒素造成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和免疫机能抑制,导致动物患病甚至死亡,并能通过动物的肉、蛋、奶、内脏进入人类的食品链中,危害人类的健康。 3.由于加工过程中霉菌毒素的浓缩效应,副产品原料,特别是玉米副产品如DDGS和玉米蛋白粉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非常严重。 4.与单一能量和蛋白饲料原料相比,全价饲料中的多种霉菌毒素的检测水平才是相对比较准确和客观的控制指标。 5.由于我国饲料原料中超标率和检出水平最高的三种镰刀菌属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均为田间型毒素,因此预防霉菌毒素对动物危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在采购环节控制原料质量和饲料生产中使用有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
饲料原料 霉菌毒素 饲料安全 饲料生产 饲料污染
敖志刚
北京奥特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101407
国内会议
中国毒理学会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76-84
2009-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