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汇集区穴位的CT影像学研究及其对经筋疗法的启示
目的: 应用16排螺旋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常用穴位分布与人体筋膜汇集区相关的解剖学证据及其规律,探讨针刺穴位发挥疗效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针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筋膜汇集区穴位提供解剖影像学参考。同时,应用该研究结果对经筋疗法的作用原理进行探讨。 材料和方法:成年男性尸体上、下肢标本各1具,由2名以上资深针灸专业人员对尸体上下肢标本共82个国标穴位进行经穴位置定位后,取0.5寸至4寸长度华佗牌30号不锈钢针(苏州),按第六版《针灸学》教材描述方法进针,取平均常见针刺深度值针刺并留针标记,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图像数据,对获取的CT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可视化浏览,并与尸体解剖结果参照作对比分析,观察筋膜汇集区与经穴解剖学分布的相关性。 结果:对按常见得气深度进行经穴针刺标记处理的尸体四肢标本CT扫描并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四肢部十二正经经穴标记针体或针尖大部分落在肌间隔、肌间隙等筋膜汇集区与骨膜上,与尸体解剖观察结果一致,四肢部经穴与人体筋膜汇集区在解剖学分布上呈密切相关。结论对按常见得气深度进行经穴针刺标记处理的新鲜尸体四肢标本CT扫描重建结果显示,中医针灸刺激部位在肢体主要集中于肌间隔与骨膜等筋膜结缔组织汇集区,这与此前在尸体上进行的大体解剖学观察结论相一致。 研究结论:认为中医针灸经穴与筋膜汇集区在解剖学分布上密切相关,中医经络穴位的解剖学基础可能存在于全身的筋膜类结缔组织中。结合大体解剖学观察发现人体大部分经穴密集分布于全身筋膜类结缔组织中,推测针刺该类经穴产生治疗效应的动力学基础可能与针刺等物理刺激牵张穴区筋膜有关。同时,该研究结果也可以对经筋疗法等“以痛为腧”疗法的作用机制给予解释。
经筋疗法 螺旋CT 针刺穴位 筋膜汇集区 解剖学观察
王春雷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所 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
北京
中文
233-238
2010-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