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空间物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以来,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已经走过了25年辉煌历程。我国南北极考察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极区空间物理研究新领域。回顾我国极地考察研究25年辉煌发展历程,我们已经在极区空间物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长足进展: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成了涵盖极光、电离层和地磁等要素的南北极共轭观测体系,积累了一个太阳活动周(10年)以上的系统观测资料;得到了极隙区纬度电离层变化特征,发现中山站电离层F2层存在明显的磁中午异常现象;用电离层垂测手段首次获得极隙区纬度等离子体对流模式,揭示了行星际磁场By分量对电离层漂移的控制作用;获得了南极中山站午后极光和北极黄河站日侧极光强度的综观分布,用地面观测数据证实了最近卫星观测发现的“15MLT”极光热点;分析出极隙区纬度上地磁Pc3脉动和Pc5脉动变化和传播特点,提出了“南北极共轭位置的极低频数据推定算法”;观测到高纬磁重联造成开放磁力线闭合的电离层征兆,得出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演化过程及在南北半球的响应;建立了极区电离层的三维时变模型,开展了极区电离层数值模拟,较好地解释了南极出现的“磁中午异常”现象。 本文阐述了我国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25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内容涉及到空间环境观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数据处理和日地物理数据库,研究部分包括极区电离层和电波传播、极光和粒子沉降、极区电流体系、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地磁脉动和空间等离子体波、极区空间环境的南北极对比、极区空间天气、极区电离层-磁层数值模拟等,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我国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的建议。
空间物理 极地观测 高空大气 电离层结构 电波传播
刘瑞源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 200136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
2009-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