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山东省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结构

命名一个畜牧品种的常规方法是依据其典型的表型性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人文影响,而难以确定其所代表的遗传本质及自然分布状态。但在对一组同域分布、遗传关系较近的群体进行分类时,则有必要考虑传统品种命名方法与特定群体遗传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因为不同群体之间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基因流,对特定群体的亚群结构、遗传贡献率和遗传变异等都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估计品种遗传分化经典方法是F统计量参数和基因流估算法,单独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前者无法确定品种间的基因流模式,分化测度数量级较低,而不适应遗传变异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后者则以群体结构的简化模式为基础,假定规模不变、迁移率恒定、遗传平衡时间充足等前提条件较多。因此,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文应用微卫星标记和合并多种遗传信息,探讨了山东省4个地方绵羊品种间的基因交流状态和遗传进化历史。

绵羊 遗传变异 微卫星标记 群体结构

王建民 岳文斌 马月辉 纪志宾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 271018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太谷 030801 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室,北京 100094

国内会议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陕西杨凌

中文

113

2009-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