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 方法: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50~300 g;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将SD大鼠右侧L5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L5后根近端与S2后根远端在硬膜囊内分别行显微缝合,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运动-运动,感觉-感觉”这一新的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侧不作任何处理。 术后5个月,在破坏L6~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膀胱测压、组织学检查、HRP逆行示踪及小动物脑PET显像。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临床应用3例,术中将S1前后根分别和S2前后根吻合。术后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检查。 结果:18只大鼠存活至术后5个月,9只大鼠成功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根,获得实验结果。实验侧截瘫前后,单相方波(3mA、0.3 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可记录到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0.10±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串刺激(3 mA、20Hz、58)S2后根,均可记录到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其波幅分别为(0.11±0.02)mV和(0.11±0.03)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经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内压分别为(6.55±1.33)cmH2O和(6.11±2.01)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侧截瘫前刺激S2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波幅为(0.14±0.02)mV,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为(0.17±0.02)mV,膀胱内压为(10.77±1.78)cmH2O,均大于实验侧截瘫前后(P<0.01)。而电刺激对照侧截瘫后S2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膀胱内压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提示,实验侧躯体神经已经顺利通过神经吻合口而长入自主神经。 HRP逆行示踪发现,实验侧L5背根神经节出现HRP阳性细胞,而对照侧未见到HRP标记细胞。小动物脑PET显像提示,截瘫前后膀胱充盈时,大鼠脑桥、前额叶储尿排尿功能区均出现葡萄糖代谢增加。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2例自述有尿意,肛周有部分感觉,排尿功能明显改善,拔除了膀胱造瘘,基本恢复了自主排尿。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逼尿肌有收缩。另一例排尿功能改善不明显。 结论:利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根,通过与硬膜内骶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孤,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
脊髓损伤 膀胱反射弧重建 骶神经前后根吻合术 截瘫治疗 自主性排尿
林浩东 侯春林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41-349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